五苓散

利水渗湿 温阳化气

《五苓散》古代临证回顾

五苓散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多处提到。观其诸证,不出三条:一者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二则水湿内停的水肿、身重、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三乃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黄帝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腹致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水蓄不行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即成“水逆证”。《黄帝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土不运水,水湿泛滥于肌肤经脉,而成水肿,水湿不化,故小便不利。中阳素虚,复感外邪,使肠胃正常机能紊乱,清不上行,浊不下降,则吐泻交作,而为霍乱。水饮内蓄于下,则脐下动悸,上逆则吐涎沫,阻碍清阳则头眩,凌于肺则为痰饮而咳。

宗仲景《伤寒论》中五苓散治太阳蓄水证,《金匮要略》中治癫眩的水气病之旨,后代医家尊其根,拓其源,充分发挥五苓散的优势运用于临床并取得很好效果。古有《千金方》用以治疗时行热病、狂言、烦躁不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以治疗伤寒温热病、霍乱吐利;《朱氏集验方》用之治疗偏坠吊疝;《济生方》用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热二气,及胃湿泄泻注下;《直指方》用之治疗湿证。其化裁方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金匮要略》);胃苓汤治伤湿食滞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丹溪心法》)。四苓散治湿伤脾胃、便溏尿少(《明医指掌》)。本方加寒水石、滑石、石膏,名桂苓甘露饮,治湿热蕴结、小便不利、烦热而渴等症。

《医宗金鉴》: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

《医方集解》:本方去桂,名四苓散。东垣云,无恶寒证,不可用桂。周扬俊云,五苓为渴而小便不利者设,若不渴,则茯苓甘草汤足矣,若但渴,则四苓足矣。

《伤寒百问》:五苓散,治瘴气温疟,不服水土,及黄疸或泻者,又治中酒恶心,或呕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闷者。又治黄疸,如橘黄色,心中烦急,眼睛如金,小便赤涩,或大便自利者。若治黄疸,以山茵陈煎汤下。

《三因方》:己未年,京师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

曾世荣:小儿惊风及泄泻,并宜用五苓散以泻丙火,渗湿土,因其内有桂枝,能抑肝风,助脾土也。

《伤寒三书》:五苓散加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而为苓桂甘露散,治湿热病之吐泻,烦渴,小便赤涩,大便急痛等症。

《瘟疫论补法》:五苓散去桂枝,以陈皮易白术,名四苓散,治瘟疫传胃之口渴者。

《千金方》: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当者方。

《外台秘要》:深师疗发白及秃落,茯苓术散方:白术一斤、茯苓、泽泻、猪苓各四两、桂心半斤,上五味捣散,服一刀圭,日三,食后服之,三十日发黑。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治伤寒表里不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唇舌干焦,神思昏沉,狂言谵语,如见鬼神,及瘴疟烦闷不省者。如中暑发渴、小便赤涩,用新汲水调下。小儿五心烦热,焦躁多哭,咬牙上窜,欲成惊状,每服半钱,以温热水下。

《直指方》:治湿证,小便不利。《经》云:治湿之法,不利小便则非其治。又治伤寒烦渴,引饮过多,小便赤涩,心下有水气者。又欲使水饮流行,每服二钱,沸汤调下,若小便更不利,则防已以佐之。

《朱氏集验方》:本方加大附子一只,取空,入五苓散内,炮热,上为细末,用姜汤下。

《类聚方广义》曰:霍乱吐下之后,厥冷烦躁,渴饮不止,而水药共吐者,宜严禁汤水菜物,每欲饮水,则与五苓散,但一帖分二三次服为佳,不过三帖,呕吐烦渴必止,吐渴若止,则必厥复而热复,身体惰疼,仍用五苓散,则必絷絷汗出,诸证脱然而愈,此五苓散与小半夏汤之分别。

《类聚方广义》:此方治眼患,与苓桂术甘汤略似,而彼以心下悸,心下逆满,胸胁支满、上冲等证为目的,此以发热、消渴、目多眵泪,小便不利为目的。二方俱以利小便而奏效。

《医方口诀集》“予尝治平野庄一人,伤寒发热,口燥而渴,与水则吐,后用汤药亦吐,诸医袖手,请治于予”诊脉,数数,记得《伤寒论》中,“中风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之言,遂以五苓散末,白饮(系白米汤饮,一作白汤饮)和服,一匕知,三匕已。又:治江府安藤氏之家人,消渴经年,且胸胁支满,而头晕,与五苓散加甘草,水煎,使服之,不三剂,诸证悉治,此盖用《金匮》苓桂术甘汤及五苓散二法也。

《续建珠录》:和州某(上略),自客岁,食陬三倍于少壮,至今年而舔渴,饮水数升,未尝腹满,近颇自警,以数合为度,如是能饮能食,谓当见肥而反日瘦,他亦无所苦,先生诊之,问及其他,答曰:唯腹皮麻痹,小便频数耳,乃与五苓散服之,不日而渴愈。

《成绩录》曰:一男子患消渴,日饮水数斗,小便亦多,食倍于平日,先生与以五苓散,服月余,奏全效。

五苓散所治之病不一,各医家观点也有所差异,但其病机总属膀胱气化不利,主证是小便不利。如能掌握此者,则用药多可直达病所,均能见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