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现代医家方论
冉雪峰
《伤寒》《金匮》,均用此方。观伤寒多饮暖水,汗出愈,里气化,则外气化,外气化,则里气化,内外豁然,亦活泼泼一片化机。方制用泽泻独多,泽泻不仅使有形水质下行,且能使无形水气上滋,曰泽曰泻,昭其实也,但人多知其泻,而不知其泽,所以对重用泽泻意义,殊少体会。渴者加术,术只能培中,脾不能上输时,非泽泻导之使上,何能敷布液泽,润沃涸熯,观此,则本方精义,跃跃纸上。河间桂苓甘露饮,系此方加三石,虽各有适应,尚泥形质,细勘正与此等精义,上下悬绝。学者欲探方学深层意蕴,此等吃紧处,不可不猛下一参也。(《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矢数道明
构成本方之药物,大部分为利水之味。由于有淡渗之味,故有调节机体内水分平衡之作用。五苓散之作用可做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分,血管外之水分,即体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入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自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本方名五苓散之苓者,即猪苓之苓,以此为主药。猪苓长于利尿解渴,渗泄之效最佳;茯苓长于行气导水,逐胃内停水;白术善于通利上中下三焦之水;泽泻如水流倾泻,故能行水;桂枝发散肌表,更能上行,使之气血发泄透达,有通调表里上下之功。即以此五种药物相配合,调节水分之平衡,促进强有力之利尿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诸疾。(《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于世良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入膀胱经,利水渗湿;茯苓、猪苓为臣药,甘淡渗湿,通调水道;以白术为佐药,甘温培土,健脾燥湿;桂枝为佐,既能解肌发表,又能温阳化气行水。诸药共奏利水渗湿,化气行水之功效。(《中医名方精释》)
李飞
本方用桂枝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又能发汗解表而治表证,对蓄水证表邪未解者,服之可使经腑之邪并除。但本方应用以膀胱气化不行的小便不利为主,表证的有无不居主要地位。世医推而广之,以其治疗痰饮、水肿、泄泻等证,认为桂在五苓散中的作用,主要是温肾化气而通利水道,故宜用肉桂。据现代药理研究,二者的挥发油都含有桂皮醛,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均有助于利尿,故皆可选用。但在兼有表证时,仍以用桂枝为宜。关于方中的君药,众说不一。成无己、许宏等以为茯苓为君,汪昂则以二苓为君,吴谦则主张以泽泻为君。从本方主治分析,水饮内蓄,当以渗泄为主,方中泽泻用量独重,为一两六铢,利水作用较强,而茯苓、猪苓均为十八铢,故以泽泻为君之说,比较惬当。(《中医历代方论选》)
总结:关于本方君药、方证病机、病变部位及方中桂为何物,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另外,对“烦渴饮水”一症的鉴别诊断及治疗,众医家也做了详细论述,如许宏认为发汗后,烦渴饮水,脉洪大者,用白虎汤;内热实,脉沉实者,用承气汤;烦渴欲饮水,脉浮者,用五苓散。柯琴则认为“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对于“多饮暖水”之用意,众医家之论基本一致,认为是为了助膀胱水府之津(沈明宗);充腹热肉,淡渗皮毛(陈恭溥);欲使表里分消其水(尤在泾);令汗出愈(吴谦)。还有医者对五苓散的运用提出了告诫,如吴昆曰“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总而言之,历代医家对五苓散的论述较为全面、深入,尽管有所偏颇,甚至有不敢苟同之论,仍不失为宝贵资料,值得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