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治疗梅尼埃病案例
内耳性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系内耳淋巴积水所致,亦称梅尼埃病,以发作性眩晕、耳鸣及波动性听力减退为临床特征。
◎案
谢某,女,58岁,长春市人。2006年12月17 日初诊。主诉:眩晕头痛20余年,加重1年。现病史:无明确原因引起眩晕头痛。20余年前始血压高低不稳,10余年前头痛加重,胸骨后、胃脘部不适,2年前出现晨僵,1年前眩晕加重。全身性浮肿,下肢严重。平素自觉胸闷,心悸,气短,大便干稀不调,头痛经常突然出现,以卧位加重或头右后部痛重为特征。经常失眠,小腹冷痛,腿部常有寒风吹拂感觉,恶寒明显。夜间手足易热,放在被外怕冷,缩回被内难忍其热,烦躁不安。胸骨后、胃脘部不适,自觉记忆力减退明显,反应迟钝。20年来不断在吉林省内各大医院求治,被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食管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肾虚、心肾不交等。服用多种保健品,长时间服用核苷酸、维C银翘片、倍他乐克、珍菊降压片及其他多种降压药,效果始终不理想。近年来胸闷心悸、眩晕头痛、浮肿等症明显,依降压药血压维持在145/95mmHg左右。查:BP 152/92mmHg,HR 108次/min,律不整,间歇脉。身高160cm,体重64kg。颜面虚浮,口唇色暗,舌淡暗,齿痕明显,脉数而促,寸浮明显。下肢凹陷性浮肿、静脉曲张。某医院2006年5月22日头颅CT检查报告:透明膈威氏腔囊肿(厚约1.3cm)。既往相关检查结果遗失。中医诊断为眩晕、头痛、胸痹、水肿、失眠。辨证属脾虚湿盛兼瘀,寒热错杂。治以健脾利湿、寒热并用、通瘀活络。方用五苓散加减。
处方:夏枯草30g,丹参30g,茯苓30g,猪苓10g,车前草30g,泽泻30g,白芷10g,制附子10g,桂枝20g,威灵仙30g,独活10g,羌活10g,当归10g, 苦参30g,陈皮10g。4剂,1.5日1剂,水煎,每日服3次。
二诊:BP 128/86mmHg,HR 90次/min,律不整,间歇脉1~2次/min。自觉诸症缓解明显,前方继用7剂。
三诊:BP 126/90mmHg,HR 72次/min,律不整,间歇脉1~2次/2min。因昨晚劳累而心悸、身痛、失眠又作,加煅龙骨、煅牡蛎。继用7剂。
四诊:BP 126/90mmHg,HR 84次/min,律不整,间歇脉1次/3min。舌淡红,齿痕微现,下肢浮肿、晨僵消失。继用7剂。
五诊:BP118/84mmHg,HR 84次/min,律整。正值感冒,自量血压最高126/86mmHg。行走快时仍觉心悸,但无期前收缩。治宜巩固疗效并兼治感冒,加金银花、连翘。以此调治至2007年1月19日,其间症状稳定,BP (118~126)/(80~84)mmHg,HR(80~84)次/min,律整。某医院2007年1月19日头颅CT检查报告:头部CT平扫未见异常。生化检验报告:GLU 5.29mmol/L,TRIG 1.63mmol/L,CHOL 4.58mmol/L,HDL 1.20mmol/L,LDL 2.99mmol/L。
按:本案的治疗以健脾利湿,寒热并用,通瘀活络为主,选用五苓散为主方,酌加化瘀之品。本案病证及辨证论治特点:一为湿:颜面虚浮,齿痕明显,下肢凹陷性浮肿。二为瘀:口唇色暗,舌淡暗,下肢静脉曲张。故以健脾利湿,寒热并用,通瘀活络为主要治法,方选五苓散为主,酌用化瘀药加减治疗。名老中医刘渡舟曾说:“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因此,以五苓散利湿,使水湿之邪有出路,故诸症自除。本案最精彩之处在于:头部透明膈腔囊肿(厚约1.3cm)仅用药1个月而消失。囊肿与湿密切相关,金明渊教授认为在慢性病中出现局部水液停留的病证用五苓散治疗往往收桴鼓之效。陈元也有同样观点:囊肿性疾病,归为水饮内停之证,五苓散加入化痰、祛瘀之品,能取得良好疗效。现代药理证实:五苓散具有调整头内某一侧的水肿和脑压的作用。
本案巧妙之处在于夏枯草、丹参、苦参。夏枯草清肝火而降血压,散郁结而治囊肿;丹参在本案中既降压、降脂、保护胃黏膜,又治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又活血祛瘀、破癥除瘕治囊肿;苦参传统用于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利尿、催眠、降压、抗溃疡、减慢心率、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用于治疗顽固性期前收缩、顽固性不寐等。金东明教授以擅长治疑难病症扬名,其用药特色,可见一斑。
◎案
某,女,50岁。患梅尼埃病11年。反复发作性眩晕,每次发作时多用西药654-2、西比灵、维脑路通等治疗。本次发作已7天,用西药未见好转,患者视物旋转,如坐舟中,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口渴不欲饮、胸满痞塞。检查:BP 120/ 80mmHg ,眼球有水平样震颤,HR 80次/min,律齐。舌质淡白,苔腻,脉滑。颈椎MRI检查未发现异常。专科检查:双鼓膜轻度内陷,音叉查左耳轻度感应性耳聋,对冷热水刺激无反应。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病。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为痰湿中阻、水饮上犯。治以健脾利水、除湿化痰。方用五苓散加味。
处方:白术、泽泻、猪苓、菊花、石菖蒲各12g,茯苓、车前子(布包)各15g,钩藤20g,制半夏、桂枝、陈皮、天麻各10g,生姜3片。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3剂后,眩晕显著减轻,余症渐失。效不更方,守方继服7剂,眩晕停止,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又服20剂。随访1年无复发。
按:梅尼埃病属于中医学“耳眩晕”范畴,多由脏腑功能损伤引起。本案显然为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之证。痰饮上犯清窍头目,则出现眩晕、视物旋转、耳鸣;痰湿阻遏中焦,干扰脾胃升降功能则出现恶心、呕吐、渴不欲饮、胸满痞塞;舌质淡白,苔腻,脉滑等主水湿停留。五苓散功专利水、健脾化湿,甚合此证,加车前子、制半夏、生姜、石菖蒲、陈皮以增加化湿和中之力;加菊花、钩藤、天麻以强化镇眩功能。诸药合用,俾清阳得升、浊阴下降、阴阳调和,诸症得除。
◎案
刘某,女,38岁,外企职员。2009 年4月28日初诊。自述患梅尼埃病已6年,眩晕时作时止,每次发作多服用西药及输液治疗,此次发作已6天,输液及口服西药不见好转。症见:闭目静卧,视物旋转,如坐舟车,频频呕吐痰涎,面色苍白,心悸汗出,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脉弦。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为饮邪内停、清阳被阻。治以通阳化饮、降逆和胃。方用五苓散加减。
处方:猪苓15g,泽泻20g,白术15g,茯苓15g,桂枝10g,山茱萸12g,太子参12g,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5 月1日。头晕大减,呕吐已止,心悸停,小便增多。效不更方,原方3剂,水煎温服。
三诊:5月4日。诸症消失,病已痊愈。为防复发,嘱其继服香砂六君子汤6剂,以资巩固。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此类患者多有眩晕、恶心呕吐、闭目难睁等症。中医理论认为,由于水饮之邪停留于中焦,水饮中阻、清阳不升,故头昏目眩,闭目难睁,气机升降失调则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本方治疗此类患者35例,疗效非凡。以泽泻为君直领阴水之气下行;恐水气下而复上,利用白术、茯苓以培土制水;用桂枝温阳化气使体内气化功能恢复,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诸症皆除。